一、三校整合改革
2001年大连市人民政府组建大连市交通口岸管理局。原大连市交通局技工学校、大连市公用事业中专、大连市交通学校均隶属于大连市交通口岸管理局(现大连市交通局),且办学性质、办学层次、所设专业及培养目标相近或雷同,依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本着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充分利用现有办学资源和做强做精的原则,2003年,大连市交通口岸管理局颁发了《大连市交通口岸管理局所属学校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大交岸发〔2003〕112号),经市编委和市主管教育部门批准,将局属原三所学校进行整合改革,整合改革后的学校一班人马、三块牌子,即:大连市交通口岸技工学校、大连市交通口岸职业技术学校、大连市交通口岸培训中心,于2003年9月9日举行了挂牌仪式。
整合后的学校对内部传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改革,积极推行了三项制度改革。一是机构改革。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将原三校的19个科室缩减为现在的8个,建立了精干高效的内部管理机构;二是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由以往对人的管理转变到对岗位的管理、由以往的组织委任、领导安排转变为平等竞争、全员竞聘上岗。建立了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三是分配制度改革。破除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旧的分配模式,推行了四种形式的岗位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建立了有效的工资激励和约束机制。较好地解决了在工资分配上,干多干少、干与不干、干好干坏一个样和论资排辈等老大难问题,并建立了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整合改革以来,在大连市交通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学校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历史机遇,依托交通口岸的行业优势,依靠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经过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事业发展年年上新台阶,创名校树品牌取得辉煌成果,学校先后进入市示范校、省重点校、省示范校、省百强示范专业、国家重点校、国家高级技工学校行列,技工学校最终晋升为大连交通技师学院,职业学校进入首批国家改革发展示范院校,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落户院校,院校还是大连市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的牵头单位。
二、原三所学校历史沿革
(一)大连市交通局技工学校(大连交通技师学院)
大连市交通局技工学校始建于1960年,地址位于大连机车厂外(租用机车厂的车间厂房)。于1962年停办,1964年恢复办学,1966年文革开始后又停办,于1974年恢复办学,学校地址在大连市中山区中南路168号。1986年6月划归大连运输公司代管,校址迁移至沙河口区西大山,1988年学校恢复财政全额拨款,人员编制为108人。2000年大连市交通局实施企业重组,组建大连交通运输集团,原大连运输集团、大连长途客运公司、大连中转货运公司和大连汽车总站并入集团。原大连长途客运技工学校和大连中转货运技工学校合并到大连市交通局技工学校至2003年,校址在沙河口区黄浦路130号(杨树沟)。2003年9月三校整合,校址在西岗区长春路石春街2号。
(二)大连市公用事业职业中专(大连市交通口岸职业技术学校)
大连市公用事业职业中专办学历史最为悠久,它的前身是1947年3月成立的关东技工学校,至1955年9月停办期间,培养了一批批电车、汽车驾驶员、乘务员和轨道、机械工人,为刚解放不久的大连经济的恢复,为濒临瘫痪的公交复出做出了贡献;1950年第五期驾驶班的40名学员中有24名奔赴朝鲜参加了抗美援朝。1972年技工学校恢复,至1988年9月学校随着大连交通公司一分为三的体制改革,由一汽公司代管,直到1992年7月彻底从公交企业中分离出来,开始步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办学之路。公用事业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始终奋进在时代的前列,审时度势、励精图治、大胆创新、锐意改革、乘势而上,率先在大连市国有公办学校中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了公用事业中专的教学创新和跨越式发展,在社会享誉很高的知名度。
(三)大连市交通学校(大连市交通口岸培训中心)
大连市交通学校(大连市交通口岸培训中心),其前身为大连市交通局电视大学教学班。1982年市交通局在中山区中南路168号投资建教学楼一栋,1983年由电视大学教学班正式接管新建教学楼。同年市编委批复同意组建大连市交通局职工学校,1984年大连市交通局职工学校正式成立。1985年经市政府批准,原校取消,成立大连市交通局职工中等专业学校,1987年经大连市第二教育局批准,校名更改为大连市交通职工中等专业学校。1996年为适应我市道路运输从业人员岗位培训需求,经市编委批准,大连市交通培训中心成立,市交通局批复与大连市交通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合署办公。1998年经市政府批准,大连市交通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改名为大连市交通学校。